这款游戏,《原子之心》,拥有着极具吸引力的艺术设计,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期待着写一期它的品鉴。为了能够更顺利地展开讨论,有可能需要先谈一谈与这款游戏相关的话题,或者说,有关于苏联的狭义上的美学。在我们当下,这种憧憬,如果被精心建构,会成为大众讨论的科幻或者比科幻更高级的存在。这种范畴的跨度,就像婴儿提出问题的范围,一旦我们的思维从想象转向实践,当幻想变为理想时,心情就会变得相当复杂。苏联艺术也有着类似的复杂性,就像曾经存在过的体制和这个国家曾经经历的变迁一样。从一种文化跨越向另一种文化,然后再次调转方向,达到让人难以理解的境地。如果说法国的人文艺术是规整的,像他们所崇尚的理性思想一样,那么德国的人文艺术就像迷宫,稍有不慎就会迷失方向。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围绕着这款游戏制品原子之心,它将牵涉到苏联或俄罗斯的人文艺术。在巨大的迷宫内部,我们设立了一个快速高架,可以直接到达终点。有了这座高架,所有人都可以快速地跳过政治和历史内容,但是一旦略过,就不可避免地会对苏联的人文艺术产生误解。特别是对那些熟悉或喜爱西方人文观点的人来说,会产生极大的误解甚至是谬误。因此,我们在开头提醒和解释,这个视频只从艺术角度出发,去欣赏与理解。要谈及苏联美学,我们必须先离开苏维埃,去到法国,聊一聊两位在艺术历史上地位极高的艺术家:巴勃罗毕加索和乔治布拉克。之所以要提到他们,是因为我们在理解苏联美学时,是无法绕开由他们发起的立体主义运动。现在,我们的互联网非常发达,只需要搜索立体主义四个字,就能找到很多关于这一艺术运动的内容。好消息是,我们在之前的品鉴里已经讨论了直觉与理性的内容,而直觉与理性对于理解立体主义至关重要。让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画。这幅画是毕加索在立体主义运动早期创作的作品,名为《亚维侬的少女》。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将传统绘画作品比喻为照相机,或者比喻为透过窗户的固定视角,一个单一的透视点观察艺术家绘制的景物、人物或事物。这种比喻用来对比立体主义的创新以及他们要打破的内容。但正如毕加索本人所说,或者像艺术哲学家们提到的,这种对比并没有真正解释立体主义的本质和目的。其实,立体主义的革新不仅仅是在打破传统透视,而是在将一个三维世界分解并展示出经过这个过程的结果。他们利用简单的轮廓,有意忽略了人体的细节等,创造了一种革新。然而,重点并不在于这些方面。很多人看到毕加索或布拉克的作品时,会觉得“看起来我也能画”,因为有些作品看起来幼稚简单,就像孩子的涂鸦一样。但事实上,并不简单。毕加索和布拉克所做的是将一个三维世界分解,并展示出这一过程的结果,以此激发我们的直觉,传达在传统绘画中经常被忽略的一些内容。举个例子,在传统的素描中,描绘一个立方体时,它就是一个立方体。而毕加索和布拉克所做的是将立方体分解成它自身的六个面,并以此建立多个特殊点。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复杂了一些。接下来可能会有一些老观众会烦恼,因为我们将继续使用冰箱的例子。我们现在看向餐厅的冰箱,知道它是一个三维的长方体,我们不需要把它拉出来就知道它背面是什么样的。这是因为我们的直觉在起作用,经过启蒙运动的科学知识让我们明白,即使我们看不到一个立方体的背面,它也应该存在。这种知识让我们认为立方体的背面一定存在,因为我们的知识在发挥作用,而不是直觉。然而,事实上,我们并没有证据表明立方体的背面一定存在。
毕加索和布拉克的立体主义将原本隐藏在视觉之外的面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种让我们用直觉感受作品的内容的方法,以一种本能的方式去感受画作的内容。布拉克为此做出了一些妥协,担心观众无法立即调用直觉来欣赏这些作品,所以在《小提琴与调色板》中加入了一个传统的挂钉,目的是利用理性的方式引发我们的直觉。
就像我们刚刚提到的例子一样,就餐厅电冰箱的背面而言,利用所谓的真实伪造理性,以唤起我们对直觉的认识,这种方法就像我现在提到的"疯狂星期四",你们会立即想到汉堡、炸鸡和可乐一样。现在大家应该能够理解为什么在讲求理性人文哲理的法国中,立体主义会受到如此推崇了。其实,立体主义在艺术世界中的贡献是巨大的。它不仅滋养了我们熟悉和了解的装饰艺术,也为现代时尚的诞生提供了灵感。无论是运动服饰还是法国奢侈品品牌的服装设计,都源自于毕加索和布拉克的创新和解构方式。例如,香奈儿和梅森玛吉拉就是其中最知名、最优秀的例子之一。现在,我们离开法国的中心巴黎,暂且不论毕加索和他的伙伴布拉克,前往意大利,拜访一个思想激进的诗人和作家,他的名字叫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许多了解艺术史的人都知道,菲利波是一个非常激进的人,尤其是在他于1909年在法国费加罗报上发表的一篇宣言中,即著名的未来主义宣言。这份宣言包含了许多极端的内容,其中一段要赞美战争、军国主义和爱国主义,称赞对妇女的鄙视,以及要摧毁一切博物馆、图书馆和科学院。这份宣言引起了轰动,导致了大量艺术家追随未来主义。
那么,什么是未来主义呢?未来主义的关键词是时间动态与速度,追求机械美,并经常伴随着对未来世界的幻想。它将机械与未来结合在一起,可以理解为一种非常初级的赛博术。未来主义的绘画作品通常强调速度和幻想,更加流动零散,更强调直觉体验。
《原子之心》这款游戏的剧情,或者更准确地说,其核心思想是如何在何种思想框架下被编织而成的。因此,我们本期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哲学相关的内容,可能听起来会有些晦涩,但我相信大家早已习惯了。超现实主义是一个起源于1924年法国的艺术运动。当时,欧洲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余波中,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受到了战争的影响,逐渐向内转变。艺术审美情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向往更接近内心的艺术文化。超现实主义强调探索隐性的自然,是一种探索另一个世界的艺术运动。超现实主义多多少少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即反物欲,提倡精神能量,反对社会规范,号召人们开始探求自我,并宣扬另一个未知世界的伟大与真实。然而,超现实主义的真正源头并非单一指向浪漫主义,而更多地承载着达达主义的精神。
达达主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诞生的艺术运动。他们追问一个叛逆的问题:人类世界之所以变得如此混乱和肮脏,究竟是因为什么?达达主义认为,正是因为人类自己。资本主义通过一种形式上趋于合理化的逻辑,掌握了知识的分配权,操控了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导致了每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的悲剧。因此,达达主义旨在反抗这种现象,以一种虚无的态度对抗社会规则,强调现实世界的虚伪性质,主张接近内心的情境。
毫无疑问,达达主义更倾向于一种自我混乱的情感表达。那么,达达主义的运动最终是否取得了成功呢?从艺术领域的角度来看,可以说他成功了,至少他孕育了他的孩子,也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超现实主义。相比他的母亲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作为孩子拥有更加坚定的方向与纲领。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就是安德烈·布勒东于1924年发表的超现实主义第一宣言。在这份宣言中,布勒东定义了他的自由,阐释了社会的规训,并提到了弗洛伊德描绘的梦境。他指出,在文明的掩护下,以进步为理由,人们已经将所有与科学对立的、被称为迷信或幻想的东西一律排除在思想之外,并禁绝了一切不合规范的、探求真理的方式。如果我们认真体验或观看了《原子之心》的剧情,应该会产生许多联想。我们会发现,《原子之心》的剧情思想蓝图似乎建立在布勒东和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思想之上。游戏剧情中的政治斗争并不是导火索,而只是一种被权力掩盖的虚妄,是一种思想上的枷锁。因此,如果我们剥离这层虚妄的迷雾,就会发现剧情的主题开始从传统俗套的阴谋论语气,走向科学与自然之间的斗争,走向自由与规则之间的斗争,走向个人与理想之间的斗争。
标题:《原子之心》中蕴含的苏联美学与超现实主义
链接:https://www.7kxz.com/news/xydt/34859.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