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过很多盗墓小说,情节引人入胜。 在《南派三叔》、《天下霸唱》等优秀作家的影响下,我们心目中的古墓似乎都是让人逃避死亡的地方。
每当盗墓小说中的主角们千辛万苦进入古墓时,迎接他们的必然是各种匪夷所思的机关。 那么,在现代真实考古中,考古学家遇到各种古墓机制的概率是多少呢? 如果不幸遇到了,他们是如何“转危为安”的呢?
古人的“防盗”智慧和考古学家的“拆解”方法:
古人比你想象的聪明得多。 他们发明了各种“防盗”措施,流沙、剑弩、水银、门石、墓火、毒虫、可疑古墓等等,请跟我来看看考古专家如何大显身手!
1:流沙:
破解难度:★★★★★(极难)
▲流沙墓中的流沙中还含有锋利的石头。
《怒情湘西》中,平山地宫和瓮城里的机关很多,但印象最深的就是“流沙”。 古书中确实有“古墓飞沙”的记载。
据《酉阳杂祖.时镇》记载:“突然,棺材两角刮起一阵沙沙的风,沙子飞到人脸上。风一时大了,沙子像音符一样飞了出来。” ,然后大家都惊恐地走开了,门已经被封住了,我向他表示感谢,并发誓不再埋葬。”
无独有偶,《水经注》中也有“古墓飞沙”的记载。
据《水经注》记载:“越王勾践在琅琊,欲迁永陵,墓内风大,飞沙射人,人不能近,故停了。”
然而,像《酉阳杂祖》这样的奇闻古籍中记载的事件,有相当一部分都含有“传奇”成分,这就意味着真假难辨。 古人对科学缺乏了解,导致他们生活在一个相当“幻想”的世界里,他们的著作往往变得越来越神秘。 当然,也不排除这些盗墓机制在最初设立时是有效的,但被盗墓者“先发制人”触发,或者因年久失修而失去了功能。
然而有趣的是,在真实的考古发掘中确实发现了“流沙形成”,但它并不是“飞沙”,而是相对稳定的“积沙”。
▲流沙墓示意图。
例如,在对河南省上蔡县郭庄楚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时,考古专家发现墓填土下有11米厚的沙子。 据估计,原来的沙子有3000多立方米。 沙子是非常干净的黄色细沙。 沙子的流动性很强。 更可怕的是,这11米厚的沙层中还混杂着1000多块3公斤至165公斤不等的堆积岩石。 经过专家观察,发现这些石头的边缘十分锋利,而且是经过特殊挑选和打磨的!
也就是说,如果盗墓者挖掘的话,流动性极强的3000立方米的流沙会立即将洞填满,让盗墓者难以移动,然后上面的锋利石头就会因塌陷而掉落下来……。 ..这确实是一次一生难忘的旅行。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现代工具的帮助,基本上是很难逃脱升天的。 古代聪明的盗贼大多采用“风筝翻身”的方法。 首先从底部钻一个洞到墓室,然后用两块木板搭成一个倒V字形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比较稳定,即使上面的流沙崩塌,也会沿着墓室向两侧分流。 V形木板。 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案,破解的“成本”都非常高。 如果不是皇家陵墓,一般不值得这么麻烦。
二:坟火:
破解难度:★★★☆☆(有点难)
“墓火”又称“埋火”,是现代考古中比较常见的“机关”。 比如著名的长沙马王堆,辛追老太婆的出土地,就伴随着呛人的毒气。 如果你尝试用火来点燃它,就会出现蓝色的火焰。 当然,盗墓贼不会故意点燃这种气体,但他们在洞里探险时,往往会携带几盏灯。 当气体遇到明火时,后果会很严重……
▲长沙马王堆出土时存在可燃性窒息气体。
事实上,“墓火”并非墓主刻意设置的“机制”。 这是因为有机物长期埋藏在土壤中,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可燃气体——沼气。
我们来看看古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据《汉书旧易》记载:“高二十尺,明代中高一尺七尺,四边高二尺……有四贤门”。内可容大车六匹,外有石车,先关剑门,置夜龙、莫邪剑、弩、火。”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古人对墓葬喷火有一定的认识。 从现代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墓火”虽然是墓主的“无心之作”,但确实起到了一定的“防盗”作用。
考古专家是如何解决的呢?
首先,他们会先让可燃气体泄漏出去,并在前往坟墓时消除所有明火。
三:剑机制:
破解难度:★☆☆☆☆(较简单)
如果翻翻古籍,你会发现古人记载最多的“防盗”技术就是刀剑机构。 让我给你举两个例子:
据《仙居录》记载:“郴州古墓,又名宿云高柴墓,为冯马儿所造……毒烟飞箭,皆随涡轮而出,因发动机坏了。” ”。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即位时,途经骊山,一统天下,遣百姓七十万余人,途经骊山。”三高,铜入棺内,百官围观臧满,令匠人造弩箭,凡近者射之。
最著名的机构无疑是秦始皇陵。 据司马迁描述,秦始皇陵内有“机械弩箭”,又称“伏弩”。 当盗墓者靠近时,他们会自动发射弓箭。
▲由于年久失修,各种设备和机构大部分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功能。
但尽管古书上有很多记载,但在实际考古发掘中却没有发现剑械。 原因无非是——机制越复杂,就越容易被破解。
这意味着什么? 也就是说,也许墓穴刚建的时候,机关的工作原理是有效的,但是这些铁器能用多久呢? 比如《湘西鬼吹灯》中就写到,瓮城陷阱里有一种能射出万箭的机关。 但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把弓箭拉长,弓弦拉长几天后就会因老化而断裂。 如果弓弦不拉紧,当敌人来袭时,用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紧呢? 又如何实现连续缠绕呢?
在我看来,“自动发射”机制属于更复杂的类型,并且容易衰退和失效。 经过岁月的锤炼,其效力远不如流沙、石头等简陋的机制。
考古专家是如何解决的呢?
当然,什么也不做! 先不说剑机关是否真的存在。 即使存在,经过数百年,铁器也早已腐烂,失去了“功效”。
四:水银:
破解难度:★★★★☆(困难)
除了“毒虫毒蛇”之外,三叔和八常老师对“毒气”也有很大的兴趣。 比如《盗墓笔记》中被烧毁的禁女尸骨,《黄陂子墓鬼吹灯》中丁思天吸入的毒气。 纵观考古遗址,唯一能被称为“毒气”的就是“汞”。
▲传说中的秦始皇陵布满陷阱和水银,挖掘难度极大。
在古籍中,我们或许也能找到关于汞的记载。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以水银为本,百川江海,灌以结构,上为天文,下为地理”。
据《括地志》载:“七环墓地,在临猗县城南二十一里的牛山上,又名丁祖山。金末、永嘉年间,人们所造。初版已得。” ,第二个是水银池,有气谁也进不去,过了几天,他就牵着狗进了洞。”
秦始皇陵尚未被挖掘。 最大的困难是墓中数百吨的汞,因为汞会散发出汞蒸气,这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忍受。 然而,考古专家仍然可以在指尖发现小型汞遗址。
考古专家是如何解决的呢?
先通风散去,再引狗探路。 因为狗的嗅觉非常灵敏,如果前方有问题,它肯定会停止吠叫来警示它。 至少人身安全可以得到保障。
五:顶点:
破解难度:★★★★★(极难)
“顶门石”又称“继来石”、“顶门石”、“破龙石”。 简单来说,就是在墓门后面放置一排人工加工的石头,用来封住墓门。
我们都知道,墓门是进入墓室的必经之路。 墓主人下葬后,建造者常常用石头或石板封住墓门。 有的比较精致的,还会在墓门夹层烧铸铁。 形成铁门。
等级较高的皇陵会使用“门石”或“门顶装置”。 当石门从内向外关闭时,“门千斤顶”从后面锁住门,从外面很难推开墓门。 这种防盗形式在考古工作中经常出土,如明十三陵中的南越王墓、定陵等。
那么这个被皇帝寄予厚望的“防盗神器”到底长啥样呢? 妹子用图解释了它的原理(下图)。
▲顶门石的原理。
从发掘墓葬的情况来看,地宫石门后面挖了一个石槽,上面立着一块长石板。 门关上后,立在槽中的敲击石斜插到两扇门之间的缝隙中。 ,门被堵住了,外人很难打开。
考古专家是如何破解的?
事实上,考古学家在1956年挖掘定陵地宫时,就遇到了难以攻克的“顶门石”。 经过专家们的几轮头脑风暴,他们终于在一本宫廷秘籍中发现了一种名为“钉钥匙”的开启工具。 当专家们把“钥匙”插入门缝,套在“顶石”周围,慢慢地用力一推时,重达数吨的“顶石”慢慢“站起来”,最终与门成90度。地面。 度角。 众人齐心协力,巨门终于打开了!
六:毒虫、毒蛇:
破解难度:★☆☆☆☆(较简单)
三叔和八常老师一直不遗余力地宣传毒虫毒蛇。 例如,《盗墓笔记》中提到有一群蛇守护着西王母。 再比如《鬼吹灯精绝古城》,里面也有一群蛇保护精绝女王。
真正的考古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墓主饲养的毒虫、毒蛇吗? 显然不是。 就算墓主铁了心要饲养几只“魔兽”来保护自己,但在长期黑暗的封闭环境中,这些有毒的生物会吃什么呢? 呼吸什么? 如果他们饿晕了,十有八九会吃掉墓主。 只要墓主还有点脑子,他就绝对不会这么做。
至于为什么传说中总有毒虫蛇守护着古墓,就是因为黑暗的环境很容易吸引爬行动物在墓葬周围筑巢、打洞。 而这些动物在古墓的“神秘”背景下,也必然会蒙上一层“神秘”的光芒。
考古专家是如何解决的呢?
当然……你觉得怎么样?
七:可疑的坟墓:
破解难度:★★★☆☆(有点难)
历史上最著名的盗墓专家,小梅认为,就是曹操,他专门设立了“碰金都尉”的官职。 曹老板不仅精通盗墓,还考虑死后的防盗技术。
▲传说中的秦始皇陵布满陷阱和水银,挖掘难度极大。
曹防盗方案的本质不是“技术”,而是“战术”。 据说,曹操死后,特意在河北临漳、磁县等地设立“七十二疑坟”。 这72座坟墓中有哪一个是真实的吗? 也许它们都不是真实的? 所以这种做法是相当混乱的。 当然,随着几年前河南安阳真正的曹操墓的发现,“七十二疑坟”之谜正式落下帷幕。
另外,朱元璋下葬时,也采取了与曹老板相同的“疑墓”防盗方案。 据说,下葬当天,南京十三座城门同时出棺。 人们不确定哪一个是“真品”,自然也无法追查老朱埋在哪里。 然而,经过考古发掘,发现老朱确实葬于南京明孝陵。 这是毫无疑问的。 所以,老朱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暗中揭露真相与虚构。
考古专家是如何破解的?
我们还是要靠专家多做“功课”。
西琪美说道:
妹妹见识了古人的各种防盗技巧后,没想到墓门后面还藏着凶恶的人。
相反,他们被吓得要死。
此地无银三百两(可疑墓),急于堆石填沙(流沙、门石等)。
墓门后面,只有一个颤抖的灵魂,将门抵在门上……
求求你们快点走吧,别来挖我了……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欢迎给西七美留言,表达你的想法。
-------------------------------------------------- -----
标题:古人的防盗智慧与考古学家的“拆解”大法
链接:https://www.7kxz.com/news/xydt/32318.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