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药物溶解度和溶出速率对于药物设计、制备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液体制剂,尤其是多溶质溶液,需要了解溶质的溶解度特性和常见药物溶剂的特性。
选择溶剂和制备均质和异质液体制剂时,药物溶解度和溶出速率是主要考虑因素。每种药物在特定溶剂中都有自己的溶解度,许多药物在常用溶剂中的溶解度在药典或其他参考文献中都有列出。溶解度
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和压力下物质在饱和溶液中的浓度,即物质在特定溶剂中的溶解度。溶解度是反映药物溶解度的重要指标。
溶解度通常表示为在特定温度下溶解在100g溶液(或100ml溶液)中的溶质的最大克数。也可以表示为物质的摩尔浓度,mol/L。各国药典一般表示在一定温度(主要是25)下1g药物溶解在数ml溶剂中的相对溶解度。
药物溶解度可分为固有溶解度和平衡溶解度。特性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溶剂中不含杂质、不解离或缔合、不相互作用时形成饱和溶液的程度。比溶解度是药物尤其是新型化合物的重要物理参数之一,但在实际工作中,完全消除药物解离和溶剂的影响并不容易。因此,一般情况下,测得的溶解度大多是平衡溶解度(equilibriumisosolution),也称为表观溶解度(apparentsolutions)。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
1. 分子结构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是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则药物的溶解度小;反之,则药物的溶解度高。
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可以将有机弱酸、弱碱药物制成可溶性盐,例如在生物碱中加酸制成可溶性盐,可以增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将亲水基团引入难溶性药物分子中可增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例如,维生素K3不溶于水,但通过在分子中引入-SO3HNa,可以将维生素K3和亚硫酸氢钠制成水溶性注射剂。
2、多晶型现象:即使药物具有相同的化学结构,根据晶型的不同,晶格能量也会不同,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也会不同。无定形药物比结晶药物具有更好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因为它们不受晶格的约束。例如,维生素B2有三种晶型,在水中的溶解度为晶型I为60mg/L,晶型II为80mg/L,晶型III为120mg/L,因此与晶型药物一起使用溶解度比较高,可以做。可以制备和选择液体制剂以防止制备和储存过程中晶体形态的变化。
3、粒径:难溶性药物的粒径若在2000nm以上,则粒径对溶解度影响不大,但若粒径在100nm以下,则溶解度随粒径减小而增大。 Ostwald-Freundlich 方程描述了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粒径之间的定量关系。因此,通过将难溶性药物的粒径减小到一定范围,可以增加溶解度。
4.溶剂化:在药物结晶过程中,溶剂分子进入药物晶格并形成溶剂化物。由于晶体结构的变化影响晶格能,药物溶解度和溶出速率通常按从水合物到酸酐到有机化合物的顺序排列。例如,磺胺嘧啶琥珀酸盐水合物的溶解度为100mg/L,无水物的溶解度为390mg/L,戊醇溶剂化物的溶解度为800mg/L。
5.温度温度决定药物溶解度,是配制溶液的重要因素。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取决于溶解过程是吸热(AHs0)还是放热(AHs0)。在AHs0的情况下,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AHs0的情况下,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下:
式中,S1和S2分别为温度T1和T2下的溶解度,AHs为溶解度焓J/mol,R为摩尔气体常数。如果已知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焓AH.和溶解度S1,则可以根据式(2-1)计算出T2时的溶解度S2。一般来说,药物溶解是一个吸热过程,因此提高温度有利于增加药物溶解度。
6、pH 大多数药物都是有机弱酸、弱碱及其盐,这些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受pH影响很大。如果药物的pKa和特征溶解度S0已知,对于弱酸性药物,可以用式(2-2)计算出各pH下的表观溶解度S,也可计算出药物开始沉淀时的pH被确定。以pHm 表示。即,如果溶液的pH低于pHm,则弱酸性药物将被释放并沉淀。
对于弱碱性药物,表观溶解度S和pHm可以通过下式计算,如果溶液的pH高于pHm,弱碱性药物将被释放并沉淀。
因此,对于有机弱酸、弱碱药物,溶液的pH值对药物溶解度有显着影响。
7.同离子效应:如果药物的解离形式或盐形式是限制其溶解度的成分,则溶液中相关离子的浓度会影响药物的溶解度。通常,当将含有相同离子的化合物添加到微溶盐的饱和溶液中时,其溶解度会降低。这称为共离子效应。例如,许多盐酸盐药物在0.9%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低于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何增加药物溶解度
液体制剂中药物溶液的浓度取决于药物的剂量和总剂量。在某些情况下,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可能无法满足制剂的浓度要求,应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包括添加增溶剂和助溶剂、使用混合溶剂、产生可溶性盐以及改变药物的化学结构。随着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新途径也不断出现。
1、添加增溶剂增溶是指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形成胶束,增加难溶性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增溶量是指每克增溶剂可以增加的增溶克数。口服和注射药物中使用的增溶剂很多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常用的包括吐温和聚氧乙烯蓖麻油。例如,氯霉素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25%(W/W),但添加20%吐温80使溶解度增加至50%(W/W)。
2. 添加助溶剂以助溶解(助溶剂)是指难溶性药物与溶剂中添加的第三种物质形成可溶性复合物,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分散性。体、复盐、协会等(主要是水)碘在水中的溶解度使其成为水溶助长剂。例如,碘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2950。添加适量的碘化钾可显着增加碘在水中的溶解度。碘化钾是一种助溶剂,增加碘溶解度的机制是碘化钾(KI)和碘(I2)形成分子间可溶络合物KI3。咖啡因与共溶剂苯甲酸钠形成苯甲酸钠咖啡因,溶解度从1:50增加到1:1.2。
常用助溶剂表:
3、使用混合溶剂为了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常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溶剂,但当混合溶剂中的溶剂达到一定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下降,溶解度达到其最大值。简单溶剂中的这种现象被广泛称为共溶剂性。
这种混合溶剂称为共溶剂。例如,甲硝唑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0%(W/V),但在水和乙醇的混合溶剂中,溶解度增加了五倍。例如,苯巴比妥在90%乙醇中具有最大溶解度。能与水形成潜在溶剂的包括乙醇、丙二醇、甘油和聚乙二醇。
潜溶剂能够提高药物溶解度的主要原因是:混合溶剂的介电常数、表面张力、分配系数等与溶出相关的性质参数发生变化,使其与溶质的相应参数更加相似。这也遵循“物以类聚”的原则。
4、固体分散体技术由可溶性药物与合适的载体可形成固体分散体(固体分散体),由于载体材料的结晶抑制作用,使药物可以分散在微晶、无定形、胶体或分子中。以分散状态存在,具有优良的分散性和分散性。可增加药物溶解度。例如,西沙必利-HPMC固体分散体中,药物以无定形状态存在于固体分散体中,与西沙必利API相比,固体分散体中的药物在模拟胃液、水和人工肠中的溶解度均有所提高。 239.4%、132.6%、117.9%。
5、包合物技术:将分子状态的难溶性药物包封在包合物的空腔中,使药物溶解,使其具有较高的分散性。常用的包合物是B-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例如,将难溶性药物槲皮素与羟丙基-B-环糊精制成包合物后,包合后槲皮素的溶解度从0.0392mg/ml增加到34.27mg/ml,增加了874倍。溶解速度
溶解速率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时间内溶解在溶液中的药物量,取决于溶剂和溶质分子之间的吸引力以及溶质分子在溶剂中的扩散速率。
在药物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首先从固体表面溶解形成饱和层,然后通过扩散作用穿过扩散层,然后通过作用进入溶液体。对流。固体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受扩散控制,可用Noyes-Whitney方程表示。
其中dC/dt为溶解速率,D为溶质在溶解介质中的扩散系数,S为固体的表面积,V为溶解介质的体积,h为固体的厚度。扩散层中,Cs为溶质在溶出介质中的溶解度;C为t时刻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影响药物溶出度的因素
根据Noyes-Whitney的说法,固体的表面积、溶质在溶出介质中的溶解度和扩散以及溶出介质的体积都会影响药物的溶出速率。
1、固体表面积固体药物的粒径越小,孔隙率越大,表面积越大,药物的溶出速度越快。因此,通过药物微粉化或添加润湿剂来改善药物分散,有助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
2、扩散系数:药物在溶出介质中的扩散系数越大,药物溶解越快。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扩散系数受溶出介质粘度和药物分子大小的影响。
3.扩散层厚度扩散层越厚,药物溶出速度越慢。搅拌可用于减少扩散层的厚度并提高药物溶出速率。
4、溶出介质的体积溶出介质的体积小,溶液中的药物浓度高,药物溶出速度慢;反之,药物溶出速度快。
5、温度:温度升高,药物溶解度Cs增加,扩散增加,粘度降低,药物溶出速度加快。
标题:溶解度与溶解速度的关系,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一样吗
链接:https://www.7kxz.com/news/gl/19208.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