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我出生在浙江宁波一个温暖的家庭。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在父母的全力支持下,我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往瑞士日内瓦留学。那时日内瓦的中国人很少,我在异乡感到孤独。幸运的是,我在这里遇到了我的“另一半”,一位著名的国际律师,英裔澳大利亚人。
结婚后,我和老师搬到了英国,我们的两个孩子在伦敦出生。一转眼,女儿17岁了,儿子也15岁了。从小我就特别注重让他们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定期带他们去乡下探根,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女儿一直很努力地学习中文,听、说、读、写方面进步很快。现在回国探亲,她已经成为父亲的优秀翻译。我儿子迷恋中国功夫,7岁时利用暑假到河南省嵩山市少林寺留学。我每天早上5:30起床,吃肉包子配蔬菜,有时吃肉。这段艰难却幸福的时光,让不知人间疾苦的儿子成功摆脱了婴儿肥,也磨炼了意志。 2017年,我创办的英华教育基金会独家赞助15位在世界武术锦标赛和亚运会上获得金牌的中国武术大师赴英国访问表演。演出取得巨大成功,让很多英国当地民众了解了中国武术的魅力。
关于基金会的成立,我受到自己参与儿童教育过程的启发,决定支持中国和英国更多年轻人的发展。几年来,我们基金会积极搭建桥梁,在英国多所学校开设汉语课程,推动与中英多所学校建立姐妹学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交流。形成。
自2014年起,基金会每年在英国中小学校园举办“中国日”活动。每次,中国艺术家都会被邀请到学校舞台表演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舞龙舞狮、川剧变身、中国功夫、民族乐器表演、少数民族服装走秀等。他给英国师生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截至目前,基金会已与威廉王子母校拉德格罗夫男校、凯特王妃母校汤格豪斯女子高中等约10所英国中小学合作举办“中国日”活动。著名私立学校。每当我们举办活动时,中国驻英国使馆都会派代表致辞,并向学生们赠送中文书籍、玩具等礼物。
随着“中国日”活动的成功举办,不少英国学生和家长对中国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2017年复活节,我们趁热打铁,带领30多名英国学生和老师来华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游学。师生们参观了故宫、天坛、兵马俑等名胜古迹,登上了雄伟的长城,抚摸了成都可爱的大熊猫,体验了中国高铁的不可思议的速度,学习了通过带学生上课、就餐、体育活动等方式,不少英国学生在留学后迷上了中国,开始认真学习汉语,并以此为基础宣传中国和中国文化。他们看到和听到了一个小大使来传播信息。
我认为,具有国际视野、融合中西文化的能力是当今时代高层次人才应具备的素质,而能够接受高质量教育和出国留学的人是少数人。我不认为。不要认为这只是一种特权。 2018年11月,云南省大理民初中、高中和米勒初中的10名贫困学生参加了由基金会组织并全额资助的英国为期13天的游学活动。我到云南去采访,逐一选拔。他们来自贫困家庭,有的从未去过昆明,但他们个个风度翩翩,意志坚强,吃苦耐劳,成绩优异,他们的成长故事令人感动。在这10天里,同学们不仅参观了伦敦的著名景点,还参观了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伊顿公学、Tenement House女子学校、帕克学校、圣迈克尔教堂公立学校等著名大学,我去了。校长和学者们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并参与了沉浸式课堂学习,收获颇丰。当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和我的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亲切地称我为“E妈妈”。
今年4月,我带着儿子再次来到云南,他的同学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们的农村老家。一位同学表示,英国之行开阔了他的视野,让他梦想着将来出国留学。基金会决定继续与学生们保持联系,尽其所能帮助他们实现梦想。
目前,我和基金会正在计划明年的两项重要活动。一是邀请一批有音乐天赋的中国学生在伦敦著名的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举办文艺演出。另一个是领导一些好的组织。英国著名私立学校及师生访问中国这将是英国著名私立学校首次正式访华。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民心相通的基础上的。促进中英教育文化交流是我回馈祖国的方式,也是我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作者为英中教育基金会主席)
标题:助推民间交流 回馈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19)·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链接:https://www.7kxz.com/news/gl/17786.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